7月10日广发E配,多家媒体发文: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:以“两重”“两新”资金为抓手,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
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表示,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,要顺应规律、把握趋势,紧抓城镇化动力仍然较强的关键时期,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四大行动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。其中,要以“两重”“两新”资金使用为抓手,加大新型城镇化重点领域投入。
一是加大“两重”建设力度,支持符合条件的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、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、现代化都市圈培育、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等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,因势扩围下沉至人居环境、市政设施、产业配套等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领域。二是针对老一代、新生代、新世代等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群体的消费特征和需求,制定差异化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接续政策,纳入“两新”专项支持范围。三是允许人口流入城市利用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,加大闲置存量土地回收和存量商品房收购力度,持续扩大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供给。
下面就进行简要的解析:
十年前那场棚改,像一剂强心针扎进了三四线楼市的静脉。央行PSL(抵押补充贷款)开闸放水,数万亿资金奔涌,硬生生“买”出了一场“涨价去库存”的魔幻现实。房子卖了,库存清了,账面上皆大欢喜。
十年后的今天,“三大工程”重装上阵,棚改(尤其是城中村改造)被赋予了“消化存量房”的新使命。可市场里的气氛,却远没有当年那般亢奋。疑虑写在脸上:这熟悉的配方,在2025年,还能有几分当年的神效?
67%的城镇化率,像一道无形的天花板。 2015年,城镇化率还在56%的爬坡期,农民进城是汹涌的潮水;如今,潮水渐平,空间收窄,动力结构已然生变。重启棚改,绝不是简单的“复制粘贴”,它必须在全新的棋局里,找到自己的落子点。
一、新棚改的引擎:“两重”“两新”的钱袋子指向哪?
最近,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一席话,给新时期的城镇化和棚改定了调子,核心就是攥紧“两重”(重大战略、重大安全)和“两新”(设备更新、消费品以旧换新)这俩钱袋子:
1、“两重”的钱,要花在刀刃上:
不再是撒胡椒面。这笔钱,明确指向“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”、“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”、“现代化都市圈培育”、“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”这些标志性的大项目。更关键的是,它还要“下沉”——沉到人居环境整治、市政设施升级、产业配套完善这些城镇化真正的短板和软肋上。这意味着什么?棚改的钱,必须和“让人留得下”绑在一起。光给个安置房钥匙?不够!得配套好产业,修好路,通好管网,让进城的人有奔头,城市才有活力。钱要跟着“能扎根”的项目走。
2、“两新”政策,盯上新市民的钱包:
决策者眼睛很毒,看到了老一代农民工、新生代、甚至更年轻的“新世代”,消费习惯和需求天差地别。新政要求,得针对这些差异,搞量身定做的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广发E配,家电、家具、甚至汽车,都能纳入“两新”的支持范围。这招妙在哪?它不仅仅是为了刺激消费数字好看,更是要让新市民的生活品质真提升,让他们在城里“乐业”之后,能真正“安居”,有归属感。从“有地方住”到“过上好日子”,这是一大步。
3、盘活存量的“尚方宝剑”:
这次给了人口流入城市一个明确的“工具箱”——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地方政府专项债这些硬通货都能用。用来干嘛?核心就两条:加大收闲置地、买存量房! 这就是官方盖章的“去库存”主路径之一。棚改安置房哪里来?不再是拼命盖新的,而是大规模转向市场“扫货”收购(“以购代建”)。买来的房子干嘛?直接转化为保障房供给,给进城的农业转移人口安家。这一招,理论上能实现“安置需求、市场减压、保障房扩容”的三赢。效果如何?且看执行。
二、同与不同:2025棚改的“药效”会打折吗?
1、相似点:去库存,还是那个KPI。 2025版的棚改(尤其城中村改造),核心任务之一,依然是消化那些卖不动的房子。房票安置(60多个城市在推)、政府直接下场收购(像广州那样买6000套),是主流玩法。钱从专项借款、专项债(25个省市憋着4700多亿的劲)、特别国债里来。这和2015年通过PSL“造需求”买房子,目的上确实一脉相承——都是冲着库存去的。
2、根本差异:时移世易,目标也升维了。
(1)城镇化阶段: 56%到67%,增量见顶,存量优化成了主旋律。指望再来一波“农民进城扫光库存”的戏码?难了。
(2)钱袋子与玩法: 当年央行PSL那种“大水漫灌”难再现。现在讲的是市场化、多元化融资组合拳(专项债、特别国债、地方钱、社会资本一起上),更强调“精准滴灌”、“钱跟项目走”。地主家也没余粮了,得省着花、花在关键处。
(3)痛点升级: 2015年主要是“房子太多卖不掉”(高库存);2025年呢?是“房子多 + 大家不想买/买不起(尤其三四线)+ 房价收入比吓人 + 信心不足”的“四重暴击”。棚改能啃掉一部分库存的硬骨头,但对提振整体购买力和市场信心?它独木难支。
(4)目标多元: 如今的棚改,是“三大工程”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一环。它身上背着改善民生(告别破旧危房)、提升城市抗风险能力(安全韧性)、促进产业和人口匹配、以及最关键的——消化闲置资产等多重任务。任务栏早就塞满了,远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“楼市清道夫”。
(5)20年以上的老房子,优先“微改造、精更新”。大规模造新城、制造海量新需求的场景,一去难返了。城市更新,进入“绣花”时代。
三、新市民进城:房票之后,饭碗和身份才是真考验
67%城镇化率下的“农民进城”,核心矛盾早就从“有没有房住”,变成了“能不能站稳脚跟、真正成为城里人”。国家发改委新政强调的“精准聚焦”和“激活消费”,就是冲着这个痛点去的:
1、产业和饭碗是命根子: 钱要“下沉到产业配套”,这释放的信号再清楚不过:安置点不能是孤岛!必须紧挨着工业园区、物流基地、服务业集群(像贵州铜仁那样),创造出“家门口的饭碗”。不然,失地农民拿着补偿款坐吃山空,或是只能打点零工,在城市里就是无根浮萍。
2、公共服务“一视同仁”是定心丸: 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”不是一句空话。孩子上学、看病报销、社保养老,这些能不能和“老市民”一样?这是硬指标。像成都等地试水“取消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”,就是在拆这堵无形的墙。只有真正实现“同城同待遇”,新市民的心才能定下来。
3、消费能力是融入的“温度计”: 针对不同代际农民工搞“以旧换新”,深意在于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生活品质。手里宽裕了,生活舒适了,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强,也才敢消费、愿消费,形成良性循环。
四、棚改“药效”预判:局部发热,全局难沸
综合来看,2025年重启棚改(特别是那些能有效利用“两重两新”资金的核心城市、强二线城市的重点改造区域):
1、在这些“局部战场”: 去库存的效果会比较“肉眼可见”。政府真金白银下场收购存量房做安置房/保障房,直接抽走市场供应,对稳住甚至微微推高特定区域的房价,是有支撑的。算是一针“局部麻醉”或“强心针”。
2、广大的三四线及非重点区域: 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。没有持续的人口流入和像样的产业打底,光靠有限的房票和政府收购,很难点燃持续的购买热情。这些地方的市场回暖,更得指望经济大环境转好、居民收入预期改善,以及更普适的刺激政策(比如房贷利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,各地还在拼命出优化政策)。
3、对整个房地产大盘子: 棚改扮演的是“托底能手”和“结构优化师”的角色。它不是能让整个市场“V型反转”的猛药,但能有效化解部分存量风险、实实在在改善一批人的居住条件、提升城市某些片区的品质,为市场整体企稳创造一些“小气候”。至于房地产的根本性回暖?那得看宏观经济脸色、看老百姓的钱包和信心、看房地产税这类长效机制怎么落子……是场系统工程。
五、新棚改,开启的是城市“精修”时代
2025年的棚改,早已褪下“涨价去库存”的急先锋铠甲,换上了“城市更新匠人”与“深度城镇化推手”的新行头。在“两重两新”资金的定向浇灌下,它的目光更聚焦:让人住得好、活得有尊严;让城市更安全、更有韧性;让产业和人口咬合得更紧密。
这是一场更精细、更复杂、更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持久战。它的成败标尺,不是制造了多少手握房票的“拆迁新贵”,而是看能否真正打通农民变市民的“最后一米”——让安置房成为新生活的坚实起点,而不是迷茫的终点;是看能否盘活那些沉睡的存量资产,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生,成为有烟火气、有文化味的活力场;更是看能否通过人居环境的提升、产业的支撑、公共服务的均等,构建起一个能吸引人、留住人、成就人的城市生态。
棚改重启,不是为了重温旧梦,而是要写下新篇——一篇关于房地产回归居住本质、城镇化迈向更高质量的新篇章。这副药的效力,注定是缓释的、深沉的,如同城市的生长本身。
宝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